■針對延誤超過2小時航班 ■航空公司:不可能“冒死起飛”,安全還是第一的
晨報記者 毛懿
日前北京某媒體的一則關于“民航局要求飛機關艙門后30分鐘內須起飛”的新聞引起廣泛關注。該報道中提到,民航局日前表示,在日常航班正常工作中,延誤超過2小時的航班,空管部門必須優先安排飛機起飛,并確保已關艙門的航班在30分鐘內起飛。
記者查閱后發現,該報道的主標題是 “航班關艙門后30分鐘必須起飛”。對此,業內人士昨天解讀時稱,“關艙門30分鐘內起飛”需要強調一個前提:“延誤超過2小時的航班”。民航安全第一,不能強制起飛時間,否則容易演變為“冒死起飛”。
延誤超2小時優先起飛
民航局明確規定,空管部門實施流量控制超過1小時的,必須由地區空管局或空管分局(站)領導批準;超過2小時的,必須報民航局空管局運行管理中心批準,并在第一時間向社會公布。
民航局副局長夏興華表示,在日常航班正常工作中,延誤超過2小時的航班,空管部門必須優先安排飛機起飛,并確保已關艙門的航班在30分鐘內起飛。出現大面積航班延誤時,由空管部門盡快提出恢復計劃以及二次放行計劃,主動協調軍方開放臨時空域和臨時航線,并與航空公司運控部門認真監控實時飛行狀況。民航局空管局及各地區空管局、空管站分別完善了處置預案,對大面積航班延誤后的應急處置工作進行了細化安排,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,盡一切可能提高航班正常率。
夏興華說,在已有的信息發布機制基礎上,民航局正在抓緊建立“民航旅客出行提示”發布平臺,通過全國各大網站,發布每天全國機場實時天氣及運行狀況、正在發生的航班延誤等信息。
恐演變為“冒死起飛”
關了艙門,旅客坐在飛機里苦等,起飛時間遙遙無期。航空公司則回答,如果不關艙門,就無法向空管部門申請起飛。“關艙門30分鐘內須起飛”等民航新規一經公布,立刻受到廣大旅客好評。
但是,昨天一家航空公司人士聽到這一消息后的第一反應就是:“怎么可能做到?”他表示,飛機起飛時的意外狀況很多,例如天氣突然變差,前方空域臨時管制等都會影響最終起飛時間。“有時候,排在第一個的航班都沒有起飛時間,怎么可能要求后續的其他航班30分鐘內必須起飛。”還有業界人士表示,起飛時間不能強制,否則就是“冒死起飛”。“安全應該排在首位,能飛就飛,不能飛就在地面耐心等待,不能強制30分鐘內必須起飛。”
他表示,如果這一規定得到貫徹執行,航空公司肯定“樂壞了”。因為旅客可以大大減少在飛機上的等待時間,機組的空勤時間也會降低。“最關鍵的是,旅客的抱怨會少很多。”但他也指出,如果沒有保障措施,這一規定反而容易激化旅客和航空公司一線員工之間的矛盾。“30分鐘內飛不了,旅客肯定認為是航空公司出了問題。”
東航相關人士告訴記者,根據民航局最新要求,航班加油等其他準備工作做好,預備上客前15分鐘,航空公司就提前向空管提出申請;一改往日“旅客登機、艙門關閉、準備完閉”后再申請起飛的做法。如果空管及時告知排隊時間較長,航空公司就不會讓旅客先登機,以免旅客在機艙的狹小空間內苦等數小時。
無意外才“30分鐘內起飛”
昨天,旅客郭先生表示,他坐在北京飛往合肥的CA1255航班上,關艙門后已經過了40分鐘,還沒有起飛,仍被稱為“流量控制”。“就怕一個規定成為一紙空文。”
業內人士表示,如果在正常情況下,關閉艙門后,空管部門將根據時刻表先后、機組的準備情況,安排飛機排隊起飛,如無意外,30分鐘內可以起飛,但遭遇特殊情況則另當別論。他表示,特殊情況包括機場暫時有風切變、大側風情況、雷暴天氣、機械故障和航路管制。而這些原因,幾乎每個機場、每個航班、每天都會遇到,是目前影響民航航班正點情況的最主要因素。
一旦遭遇航班大面積延誤,參照應急預案,民航華東地區管理局牽頭組建了集中值班制度,各個航空公司、民航管理單位每天集中碰頭匯總當天航班執行信息。東航等基地航空公司確保每天一架飛機備份,在航班不正常時調配使用。“我們會臨時組建協調中心,安排延誤2小時的航班優先放行。”空管人士告訴記者,延誤時,將和航空公司、機場協調統一指揮。
華東空管局針對大面積航班延誤后航班二次放行計劃制訂初步方案,近期將召集上海地區各主要航空公司進行協調,認真研究下一步對二次放行的實施辦法。其中,東航作為上海最大的基地航空公司,已與華東空管局簽署協議,互通平時運行中的信息,對于某些重點航線、重點區域的運行信息及時通報空管部門,譬如要換機組、或者飛機故障都及時報告,而空管部門也會提前告知航路天氣狀況、預計等候時間等。